专题专栏

特别报道
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» 专题专栏» 特别报道

程绍迥论寓学于研,培养人才

筑巢引凤

研究课题的题目,开篇明意,展示主持人和参加人的博大胸怀、志向,学术水平。择天下之士,使其称职,居天下之人,使安其业。人之才有大小,志有远近。课题题目是吸引人才,留住人才的关键之一。筑巢引风,能争取到或参加国家级的研究课题,解决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,各路英才会蜂拥而来,是英才展示能力的好机会,是为社会担责、出力的荣耀。

选题一定要结合社会需要、生产需要。农业课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,人民生活无小事。选题确定好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。

九转功成(注1)

解放后发展国民经济,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。天上无云不下雨,地上无人事不成。但也不能等到人手齐备了才干事。“等、靠、要”,不是解决课题组补充科研力量的㨗径。三十年代刚回国时,国内从事兽医研究工作的学者凤毛麟角,中国没有一座生物制品厂。怎么办?办培训班。边干边学,边学边干。人各有能,因艺授任。当时的上海商品检验局血清厂就是这样办起来的。图纸自己画,几个年轻人为骨干,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建起了试验室、厂房、生活区,并开始了试验工作。新中国成立后,国泰民安,教育事业大发展,兽医高等教育、科研机构有了长足发展,条件已经是今非昔比。

世上岂无千里马,人中难得九方皋(注2)。何世无奇才,遗之在草野。我们的队伍里就有能人,何必再寻九方皋。研究所除了向社会招聘人员,如每年招聘大学毕业生,或派员进修、在读硕士等,完全可以边研究边学习,干中学,学中干,寓学于研。

科学研究项目,攻取某个学科、某个问题、某个疾病,或疾病的某个方面。看起来是“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”,需要的知识面不宽。其实不然。 世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与相关领域有密切联系,相互借鉴,相互渗透。例如,生理学与遗传学、病理学、生物化学、生物物理学、放射医学、药学、数理统计学等的联系愈来愈密切。研究者主攻课题锁定目标,必须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,了解它们的进展,从中获得启发,吸取营养。他山有砺石,良璧逾晶莹(注3)。

科学研究是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,必须遵循实践→认识→再实践→再认识……逐步深入,学之广在于不倦,不倦在于固志,九转功成。课题执行过程中,每个人都要努力学习,打牢基础。善于思考,抓细节,抓机会。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必作于细,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(<老子>六三章)。就是说,成就大事的人也是从易到难,先从小事做起,而后成功大事。品德高尚、智慧超群的人,日常总是低调,最终成为了圣人。

勤奋、敬业

主持人作为课题带头人,研究项目确立之后,任务即刻落实到人。人中有吕布,马中有赤兔,选士用能,不拘长幼。贤士不滋培,栋梁安得具?

相马以舆,相士以居。课题组成员各有其才,才各有大小。主持人安排人员分工,以事选人,以人适事。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未知数,研究人员改造自然,必须适于事,事得其人。大木作梁,细木为桷,各得其宜,施以成室,乃主持人匠心独妙。

主力队员应分担小项目,任务明确,努力有方向,奖惩有依据。研究所出成果,博求人才,广育士类。挺然尽心,敢担责任者,主持人应当委而信任。非信用无以知其贤,非实践无以知其实。

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,必然是勤学好问者。勤学而敬业,好问而进取无止境。成功的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之人。

科技战线取得成功的人,都具备“勤”的特质。勤学习、勤观察、勤动手、好问、勤记录、 勤总结,追求无止境,工作不知疲倦。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。天落大饼也得赶早去拾;机遇再好,也需自己努力才能将其抓住。

<种痘术>

英国史学家马考莱把天花称之为“死神的忠实帮凶”。他写道:“鼠疫或其他疫病的死亡率固然很高,但是在人们的记忆中,它们在一个人的群落里只不过发生了一两次。而天花却接连不断地发生在我们中间,迤逦不绝,生灵涂炭。长期的恐怖使未病的人们苦恼不堪,提心吊胆,惊恐万状……”。十八世纪欧洲蔓延天花,死亡人数达1.5亿以上。即是说,十八世纪欧洲人,年平均死于天花者在150万以上!

天花,几乎是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的杀人妖魔。公元前一千多年保存下来的埃及木乃伊尸身上,就有类似天花的痘痕。古代人口发展不起来,原因之一就是天花肆虐,无法遏制。

相传不屑一世的古罗马帝国,就是天花致其国威日蹙。

在印度,人们供奉着<天花女神>,不时地为她举行各种祭祀仪式,以求“降福”。然而,她给人的不是“福”,而是绝望。

中国人与天花搏斗几千年,实践里找到了一种方法,称之为<种痘术>,取得了显著效果。16世纪明朝隆庆年间(1567~1573),细心、睿智的祖先们对付这个凶神恶煞,用临床症状轻微病人的痘痂,加水稀释,用棉花浸蘸,涂抺儿童鼻孔,可以预防天花。此项发明问世之后,中国人口由此而逐渐发展起来。17世纪<种痘术>风靡到了俄国、土耳其、朝鲜、日本,并传入了欧洲各国。

<种痘术>虽然比牛痘疫苗早了二百年,但它与牛痘疫苗相比,粗糙、原始了好多,稳定性不好,安全性差。这项技术传播得很广,延续时间以百年计,然而仅限于心手相传,缺乏政府组织,统一安排、部署。人们安于现状,对它缺乏深入研究。芳林新叶催陈叶,流水前波让后波。十八世纪末,欧洲工业革命浪潮里,英国医生琴纳发明了牛痘疫苗,取代了中国人的<种痘术>,成为免疫学的奠基者,吹响了人类向传染病主动进攻的号角。

<牛痘疫苗>

琴纳(1749~1823)医生,出生在英国一位牧师家庭,自幼好学、勤勉,在刘德洛夫医师名下当学徒。一天,一位农妇来看病,自述身体有些不适。刘德洛夫医生诊察,她除了发烧,在身体裸露部位前额、手腕等处出现暗红色皮疹,他对农妇说:“你得天花了!”。

身旁的琴纳正为大限临身的农妇惋惜时,农妇却斩钉截铁地对医生说:“大夫,您看错了!我出过牛痘,不会再得天花了”!她言无粉饰,给大夫上了一课。

农妇在生活中能悟出“出过牛痘的人不再患天花”,她是细心之辈,出类拔萃的聪明人。同伴们肉眼愚眉,对牛痘的恩赐,麻木不仁,习以为常。久处奶桶旁,不闻奶油香。

“出牛痘不得天花”,农妇的话,语惊四座,闻所未闻的新奇事,新概念!

言者无意,听者有心。琴纳对农妇的话感到无比惊讶:“这是真的吗”?天花从不趋炎附势,不党贫富,不偏高官庶民,即使皇帝也不放过。出过天花,侥幸逃过一劫,捡条性命者也得留下丑陋的疤痕。天花真的能对“出过牛痘的人”网开一面吗?

年轻小伙喜勇锐,老成之人多持重。刘德洛夫吩咐琴纳对此事探个究竟。

善学者,假人之长以补其短。琴纳随访农妇,紧盯不放。不久,农妇很快恢复了健康,而且没留下任何病痕。琴纳心中疑惑,豁然雾解,信服了!

人之才有大小,志有远近。作为医生,琴纳一直在思索怎样防止孩子们被天花夺去无辜的性命。农妇的话给了他启示和希望。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。他深入她的生活、劳作,追访农妇不放松。她是个挤牛奶操作工。她说得对,出过一次牛痘,或得过一次天花的人再也不会第二次患天花。那些挤牛奶的农妇们一次天花都没患过,而喝牛奶的地主、神甫和农民们却逃不脱患天花的恶运。为什么天花对这些农妇们如此宽容?难道真的如农妇所说“是牛痘为她们预防了天花”?琴纳决心解开这个迷。

有贤豪之士,不须限于下位;有智略之才,不必试以弓马。刘德洛夫鼓励、支持琴纳独挑大梁,将此事深入研究下去。

不入虎穴,安得虎子。在刘德洛夫大夫的指导、支持下,琴纳穷幽极微,不法古,不修今,以顽强的毅力,日无暇晷,对农妇、牛痘病毒、天花病毒研究了二十多年,观察奶牛患痘全过程,跟班挤牛奶工人的生产、生活,观察牛痘怎样从牛传到人身上、在人身上怎样发作。随访牛奶从农场到喝牛奶人的流程……。几乎所有的挤牛奶工人都出过牛痘,然而牛痘病毒对牛特别眷顾、开恩,奶牛患“痘”,只在乳头、乳房等处急性感染,过程很温和,只出痘疹,没有死亡。通过接触,将病毒传染给挤奶工、屠宰场工人、㕑房炊事员等,人与人之间不传播牛痘。

天花痘毒残害人类,穷凶极虐,与牛痘病毒截然不同。然而,琴纳从未见天花患者的痘毒传给牛。

挤奶工们接触到出“痘”牛身上的痘浆后,感染了牛痘病毒,只是在手指、前臂、或面部发生原发性损伤,初为丘疹,很快变成小水泡或脓疱,周围红晕,水肿,发热,伴局部淋巴结炎、淋巴管炎,感到身体稍有不适,无其他不良反应,无需治疗,4~6周即可康复,此后再也不会得天花了。

琴纳学医,不取亦取,虽师勿师(注4)。1789年,他40岁生日那天做了一件惊天之举:从患牛痘农妇手指上的小水泡里取出一点淡黄色泡液,用小刀把一个名叫菲普士的小男孩胳膊划破一点伤痕,将泡液直接塗在创口上。

这是直接用人做试验! 琴纳忐忑不安,担心、害怕,夜不成寐:万一菲普士真的得了天花该怎么交待?接种的痘液能防天花吗?

一个星期、两个星期过去了,菲普士十分健壮,半个月的提心吊胆,石头终于落地了。这是琴纳获得的最好生日礼物! 以后他又做了几批儿童试验,证实了牛痘泡浆预防天花的作用,他成功了。说来故事就这么简单,小故事里却蕴藏着大道理。

牛痘病毒和天花痘毒同属“痘病毒群”,或称“痘病毒属”,同属其“亚属A”的成员(注5)。事物相生相克,相辅相成。在琴纳手里,同宗兄弟牛痘病毒成了天花病毒的克星。

牛痘疫苗的神奇效果,在全球不推而广。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并加强全球消灭天花运动,至1977年10月26日索马里的梅尔镇发生最后一例天花病人,此后,天花在地球上绝迹。1980年5月第23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,世卫组织宣告:“全球已经消灭天花”。牛痘疫苗功德无量。

琴纳付出了艰辛努力,甘冒被杀头的危险,最终开创了人类免疫学的新时代。琴纳是刘德洛夫医生手下出的高徒!圣人不曾高,庶民不曾低,琴纳蜕变为大儒范儿,当初在草野,酷似一草根。

我们切忌“不知取将之无术,但云当今之无将”地随声附和、怨天尤人。善用人者,必使有才者竭其力,有识者竭其谋。水不激不跃,人不激不奋。 应鼓励、支持助研以上人员担当顶梁柱,做一二个探索性的“支线项目”,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,让他们感觉在课题组得到了信任,重用,有奔头儿。研究工作是探索,也是不断思索、学习的过程,寓学于研,出成果,出人才。

课题主持人度德而让,古人所貴。这是尊重人才、培养人才,发现人才,取之任之的好方法。相反,主持人妒贤嫉能,卸下蔽上,待士不敬,举士不信,必然“范蠡乘舟”(注6),贤士不居。

注:

1、九转功成:又称“九转丹成、九转丸成、九转丹、九转金丹”。道家修仙煉丹,分一转至九转。转指盾环变化,转数愈多,丹的功能愈高。晋·葛洪<抱朴子·金丹>“……转数少,药力不足,服之用日多,得仙迟;九转丹,服之用日少,成仙速……”。后以“九转功成”喻经过艰苦磨炼,达到很高的境地,“愿君此地攻文字,如炼仙家九转丹”。

2、 九方皋:古代善相马的人。后来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。

3、 他山有砺石,良璧逾晶莹:砺石:磨刀石。良璧:美玉。逾:更加。意为吸取他人长处,可使自己进步得更快。

4、不取亦取,虽师勿师:清·袁枚<续诗品·尚诗>:“我有禅灯,独照独知,~”。意思是:对他人的学识有所取,有所不取;虽然跟着老师学习,但不要一味仿效。学习要善于取长补短,努力创新。

5、痘病毒属的亚属A:有6个成员,它们是:类天花病毒、牛痘病毒、传染性小鼠脱脚病病毒、猴痘病毒、兔痘病毒、天花病毒。

6、范蠡乘舟。范蠡,春秋时期越国大夫。帮助越王勾践灭吴、雪耻之后,认识到越王为人“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安乐”的品行,因而弃官归隐,乘扁舟浮于江湖,更名易姓,功成身退,避祸远难,归隐江湖。

(田增义收集、整理)




Baidu
map